本部分制定于1983年,第一次修订1991年、第二次修订2000年,第三次修订2005年。本次为第
四次修订。本标准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等同采用IEC 60745-1:2006,是对GB 3883.1-2005的修订。本标准规定电动机或电磁铁驱动的交流单相和直流额定电压不大于250V、交流三相额定电压不大于440V的手持式电动工具的安全通用要求。本部分代替GB3883.1—2005,与GB3883.1—2005的主要差异如下:
———修改第8章 标识和说明书,在安全警告的应用方面更加明确。
———第14章 防潮性,14.3泄漏电流测试方法的要求所有变化;增加14.4和14.5;14.6对RCD的要求有所变化。
———第18章 不正常操作,增加了18.10中电子电路的要求。18.10.1引入了“低功率点”概念和测试;18.10.2 模拟故障条件进行开路、短路测试;18.10.3 小型熔断体(如有)测试;18.10.4电子器件的短路、开路测试。
———第20章机械强度,20.5增加对于可能切割到暗线或自身软线的工具,其手柄经受1m 高跌落冲击试验,然后在握持面和输出轴之间经受1250V 耐压测试。
———第21章 结构,21.16带液源工具的防电击结构修改;21.26改为“空”。
———第24章 电源联接和外接软线,24.11改为“空”。
———第28章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和绝缘穿通距离,28.2增加额定电压小于130V 工具的绝缘穿通距离要求。
———第31章 辐射毒性和类似危险,31.2对激光器的要求,根据IEC608251,它应属Ⅱ类或以下分类。
———将开关要求从第23章 组件移动到附录I并作修改,在附录I中采用IEC61058-1最新版。
———增加附录M 支撑体和工作台的要求。
———增加资料性附录N 关于例行试验的规则。
前言Ⅴ
引言Ⅶ
1 范围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1
3 术语和定义3
4 一般要求8
5 试验一般要求8
6 空章9
7 分类9
8 标志和说明书9
9 防止触及带电零件的保护15
10 起动16
11 输入功率和电流16
12 发热17
13 泄漏电流20
14 防潮性20
15 电气强度22
16 变压器及其相关电路的过载保护24
17 耐久性24
18 不正常操作24
19 机械危险28
20 机械强度28
21 结构29
22 内部布线34
23 组件34
24 电源联接和外接软线36
25 外接导线的接线端子40
26 接地装置42
27 螺钉与联接件43
28 爬电距离、电气间隙和绝缘穿通距离44
29 耐热性、阻燃性和耐电痕化47
30 防锈48
31 辐射、毒性和类似危险48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的测量57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不与电网隔离的、其基本绝缘不按工具额定电压设计的电动机61
附录C (空) 63
附录D (空) 63
附录E (空) 63
附录F (规范性附录) 针焰试验63
附录G (规范性附录) 耐电痕化试验64
附录H (空) 64
附录I(规范性附录) 开关65
附录J(资料性附录) 第29章试验的选择与顺序67
附录K (规范性附录) 电池式工具和电池盒69
附录L (规范性附录) 提供电源联接或非隔离源的电池式工具和电池盒76
附录M (规范性附录) 手持式电动工具用工作台的安全83
附录N (资料性附录) 例行试验的规则87
参考文献89
图1 试验指49
图2 探针50
图3 单相联接的工具和适用于单相电源的三相工具在工作温度下测量泄漏电流的接线图50
图4 在工作温度下测量泄漏电流的三相联接图51
图5 球压试验器51
图6 软线固定装置图例52
图7 试验指甲53
图8 接地端子零件示例54
图9 弯曲试验装置55
图10 测量泄漏电流的电路图56
图11 具有低功率点电路的示例56
图A.1a 平行边和V 形沟槽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57
图A.1b 筋和未粘接接缝沟槽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58
图A.1c 未粘接接缝和侧壁渐扩形沟槽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59
图A.1d 凹槽壁与螺钉间的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60
图B.1 故障模拟62
图K.1 电气间隙的测量75
图L.1 电气间隙的测量82
表1 最高正常温升18
表2 试验电压23
表3 绕组最高温度25
表4 冲击能量29
表5 试验扭矩29
表6 电源线的最小截面积37
表7 拉力和扭矩值38
表8 导线标称截面积41
表9 螺钉、螺母试验扭矩44
表10 最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45
表K.1 电池式工具的最大正常温升72
表K.2 不同极性零件之间的最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74
表L.1 不同极性零件之间的最小爬电距离和电气间隙81
表N.1 电气强度试验用试验电压87